金刚般若义记




大正藏 No. 2740
1卷

金刚般若义记一卷上

然真宗虚寂。妙绝言像言。像既绝。岂容名数于其间者。但众生居见闻之境。处视听之域。自非垂影像之迹。布声言之教。无以引之以归宗。延之以入轶。是以大圣如来。将欲曜真仪于净土。垂应形于娑婆。故能降神兜率。诞应王宫。降魔成道。处世垂化。形言之迹。自兹而兴。但群生根有利钝不同。心有广狭之异致。使一味圣典无量躯分。教虽躯分。大判唯二。一曰大乘满字法门。二曰小乘半字法门。大乘满字法者。如来始从得道。终至泥曰。大行之徒。诸菩萨等。说华严。十地。大云。法鼓。摩诃般若。大集。涅槃。如是无量诸修多罗海。是等诸经。皆辨生法二空。无作四谛。说应大机。进成大行。运物中极故曰大乘满字。言周义足。称曰满字。小乘半字教者。如来始欲鹿苑终至娑婆罗。为声闻缘觉。小行之徒。说戒律毗昙。阿含杂藏。如是无量小乘契经。是等诸经。但明生空。及有作四谛说应小机。进成小行。运物未极。称曰小乘。言局义隐。名为半字。故经云。如是苦等。我于彼经。竟不说之。今此经乃是大乘满字所摄。就大乘满字教中。如来一代。凡说八部般若。利益当时。何者为八。初部十万偈。第二部二万五千偈。此之二部。犹在西国。此土所无。第三部一万八千偈。此中名为大品般若。第四部八千偈。此中名为小品般若。第五部四千偈。第六部二千五百偈。此之二部。由在胡本。未曾幡译。第七部六百偈。此中名为文殊般若。第八部三百偈。而此名金刚般若。然数虽有八。得名唯二。前之七部。同名摩诃般若。第八一部名金刚般若。然名既唯二。所以有八部者。此乃时会不同。广略有以。故有八部之数。前七摩诃。对小彰大。以法为名。非无金刚之义。第八金刚。此乃寄喻明法。显其治或之功。非无摩诃之义。且倚互彰名。又人王。光赞。大空。道行等。流支三藏云。此皆十万偈般若中一品。非是别部。八部大宗。莫不皆名穷众典之要义。尽万法之刚。显明常佛果。至极圆报。佛性正因。十地了因。二种智慧。显性之解。解满性显。则证于常果。于菩萨所行。其德具足。若谈其体。则古今清净。离有离无。言语道断。心行处灭。若辩其用。则无相未常不相。大用无方。旷周法界。此是八部大宗。今言金刚者。此借喻之名。然世间金刚。有其多义。金略明三种。一宝中最精。希有难得。若人得者。则除贫得福。二体性坚实。能坏万物。不为万物所俎。三随宝住处。能辟毒气。喻般若亦尔。明般若妙慧。万行中主。若人得者。则离生死贫穷。证涅槃福乐之果。二明般若智慧。以此法性为体。能弥或尽原。不为烦或所俎。三明般若住处不为邪魔所绕有此相似。借之为况。故云金刚。般若者。是中国语音。此方云智慧。能照尽空原。穷监万有。故云智慧。仍彼语音。称曰般若。波罗蜜者。亦是西音。此方名度。亦言到彼岸。明大涅槃。清升累表。名为彼岸。若人修学般若。则能超度生死。到大涅槃。存彼语音。名波罗蜜。经者。中国名修多罗。此方名为本。明圣人言语。能与众生。生善灭恶。修道之本又理教相望。互为本义。明理不自显。由教故彰。若不得言。无以得证。故论云。果虽不住道。而道能为因。此明教为理本。然教不自发。由理故生。故论云。若不证者。则不能说。此明理为教本。具此二义。故名为本。今言经者。乃是此方五经之名。须其字当修多罗。非正相幡。所以得用经字。相须者。凡有三义。一说人相似。二常义是同。三所随人情所贵。具此义故。以经代之。经者常也。虽复先贤后圣。代谢不同。而君子风礼始终常定。故名为常。明佛法亦尔。然三世诸佛。虽复随灭去留。而教轨常定。故名为经。论者佛去世后。像连之中。北天笠有大乘开士。名和修槃陀。亦名婆薮豆。此方云天方菩萨。亦名天亲菩萨。付法藏中。是第二十人。实是高行大士。妙辩超群。遍见如来大小教意。常以此经文约义隐。理教玄密。恐末代众生。寻此略文。取悟莫由。故能仰依圣典。圆制兹论。广释实相。敷宣玄要。欲今显刚中举大道再兴。然无尽法灯。庚晖长夜。问答解释。目之名论。故名此经。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然圣人出世。正为利益众生。但利道多途。化门非一。化意业冥加。与念增道。然能化有三为化众生。亦有三种。一邪归依。二未知法。三禅默众生。邪归依者。此人有心求出。但所凭非正。故曰邪归依。如来为此众生。故以身业神通。显佛法胜事。转彼邪心。回令入正。此是身业。益利邪归众生。未知者。此人敬信佛法。但于法未解。故以口业辨才。广说三乘教门。修道方轨。令使得知。此是口业。教化未知法众生。禅默者。此人唯乐独静。厌于愦闹。宜以意业冥加。使增道位。此是业。利益禅默众生。此泛举三人。彰三业不同。若就一人始终。亦须三业。何者此人。虽有心求道。而不归得方。故先示身业神通。令生正信。虽得正信。犹未知法。次以口业就法。令使得解。虽复生信得解。犹未得证。故以意业与念。令使得证。今此经乃是三业中。口业利益。为未知法众生。转法轮令使得知 如是已下。终尽奉行。是经之大体。若依此方旧解。不问广略。皆为三分。谓序正流通。依外国法师。就此经中。分开为十二分。第一序分。第二护念付嘱分。第三住分。第四如实修行分。第五如来非有为相分。第六信者分。第七校量分。第八显性分。第九利益分。第十断疑分。第十一不住道分。第十二流通分。若以三分相收。初明加其序。复帖流通。中间十分。还是正说。然十二分。释名生起。具作疑情。至时当解。今略以义次。令文势相连。所以十二分中。先明序者。但如来旷劫。积德证法在己。欲以己之所得。说示众生。而众生未知如来。得是不思议法。是故先假时托处。发起群机。藉此由致 下正说得起。是故第一。别明其序。序义已彰。宜应即说 但法须人请。若不请而说。则闻法之徒。不生难遭之相。是故须菩提将请先叹。叹如来善能护念付嘱。二种菩萨即以叹为名。是故第二。次明护念付嘱分。赞叹于前。即便请问住地方轨 如来依请而答。广明住地法用。是故第三。次明住分。然住德虽满。胜进宜行。若不更修万行。则佛果路遥。无以速证。是故第四。次明如实修行分。然胜行既成。则因道圆备。但因不妄施。理招胜报。无相因成。无为果就。是故第五。次明如来非有为相分。然因深果妙。圣不虚辨。第六信者分。既当机而说。必有信受深经。其福弥多。自非假近相比。无以显持经福大。是故第七。次明校量胜分。然持经获福。则能资发妙解。显本真无证为已用。是故第八。次明显性分。然性理既显。则慧观转明。能令行人。近除罪障。当获妙果。未成佛已来。人天胜报。莫不备受。故第九明利益分。然人天近报可何尔。而招菩提大果。宁可即得。自非备断众疑。无以可证。是故第十。次明断疑分。然疑网既消。则能甄除生死。故与世同居。复能具大慈悲。闹悼三有。不住涅槃。故次明第十一明不住道分。然上来所说。皆是利益当时。而如来大悲复欲以此胜法。泽沾遐代。是故第十二分。次明流通分。初明序分。言序者。说前由致。发起所说。目之为序。序有二种。一是证信。二是发起。证信序者。就所为作名。发起序者。当体为目。就二序中。解有三幡。一明立二序意。二释二序名有与夺。三判二序经文通局。初明序意。凡言序者。与经作序。经既无二。何意序便有二。解云。经若唯一。序亦无殊。但今一经为二经。故须立二序。何者一经为二。然法出佛口。是佛所说经。转付阿难。是阿难所传经。但阿难所传书之竹帛。利益未来。如来所说。利益现在。正以人有上下传不同。益有现未二时之异。以斯义故。一经为二。对此二经。须立二序。对现在如来说。须立发起序。对未来阿难传。须立证信序。第二次辨二序名有与夺。然二序大意。都为生信。若无信器。法则不传。是故如来。将欲说法。先现瑞相。发起净信。以此发起。令物生信。即是证信序。然阿难所引。发起所传。亦是发起序。若尔二序皆通。何意阿难经初。名证信序。如来经初。立发起序。释云 佛是大圣。理合可信。故就序为名。名发起序。阿难是不足之人。恐未来不信。故就证信事为名。故名证信序。第三次解二序。经文前却。如是我闻两句。望现在如来经。一向无发起。望未来阿难经。一向是证信。一时已下。望如来现在。皆发起义。何以得知。然时处及八。是起说中要。故知有发起。尔时世尊已下。阿难引来。亦成证信义。但经初六句。是佛教阿难。置在一切经首。故判为证信序。尔时世尊已下。明发起事别。不同余经。故判为发起序也。就证信序中。有六句。一如是。二我闻。三一时。四婆伽婆 五住处。六同闻。然六句大意。皆为生信。亦得义兼表异外道阿陀为吉等证生信。所以先标如是者。若不先标法体在初。则信无所归。是故先明如是。我闻者。出能闻人。既举法在初。闻必有人。故次明我闻。一时者。明闻经时节。既有能闻之人。闻必有时。故次明一时。婆伽婆者。辨能说人。难云闻有时。未知从谁而闻。故次明佛婆伽婆。虽辨说人。然说必有处。故次云在。舍婆提城。虽知处所。犹未知与谁共闻。故次云与大比丘众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文义相乘。皆为成信也。如是者。是信顺之辞。然佛法大海。以信故入。以智故度。信者当言。是事如是。不信者当言。是事不如是。有信之人。入佛法中。多所利益。是故佛法初首。先唱如是。未期信相。释论广说。此但释大意。犹未消文。今信如是者。解有二种。一就佛。二就理。就佛解者。明三世诸佛。所说不异。故名为如。以同说故。得名为是。正以诸佛同说。是故可信。就理者。明诸法实相。古今不异。故名为如。如说故。得名为是。既是如理之言。不增不减。决定可信。故言如是。□□我闻者。次解能闻人。应问是中言我者谁。又佛法无我。何故称我。又复正应耳闻。何故言我闻。释云。是中言我者。若就别传。则是须菩提。若据通而言。是阿难云我闻。然如来所说。有三乘法藏。传持法人。亦有三种。一名阿难陀。此方名欢喜。持小乘法藏。二名阿难陀拔陀。此方名欢喜贤。持中乘法藏。三名阿难陀婆伽罗。此方名欢喜海。持大乘法藏。三名虽殊。正是一人。如舍利□□□大女。汝于三乘当何悉求。天日若以小乘化我。即为声闻等。此亦如是。以法不同。故作三名。此义出阇王忏悔经。此三人中。前二人有亲闻者。有传闻故。千结集中。阿难升坐说偈云。佛初说法时。尔时我不见。如是展转闻。佛游彼罗奈。为五比丘。说四谛之法轮。不得皆云亲闻。第三阿难。得言常闻。故涅槃云。阿难多闻士。自然能解了。是常及无常。或云得觉性三昧。一切常闻。故知。是阿难称我也。然一切诸经。皆总□□□□有别传者。此经别传。是须菩提。何以得知。下经中须菩提闻名请受。故知是也。又复依文殊结集中。明如来在此世间。外不至彼世界。诸佛集说法。即名诸佛集会经。亦名诸佛詻经。文殊后时。结集大乘。召诸菩萨。及大罗汉。无量无边。各各称某甲经。我从佛闻。须菩提云。金刚般若。我从佛闻。以此文证。故知是也。然佛法无我。何故称我。释云。理虽无我。而不坏假名。若不言我。则亦无闻。化道则绝。是故□□□我而得说我。如人以金易铜。卖买法尔。人无笑者世俗谛中假名说我。智者不怪也。闻者耳根不坏。声在可闻境。意欲作闻相。因缘和合。应言耳闻。云何言我闻。释云。虽无神主。而不无假名绾御。以别归总。故称我闻也。一时者。辨说经时节。如人王经中。明如来昔二十九年。说摩诃般若。天王闻般若。光赞般若。金刚般若。以此文证。是知时节。而解者不以为定。未能□□□□以说此一部经竟。故总云一时也。婆伽婆者。是能说人。正以从佛边闻。是故可信。然婆伽婆。是中国语音。诸佛无量名中。谓此名最胜。统合多义。或言解空义。复能分别诸法总相。或言有人名声。或言能破烦恼。或言是大丈夫义。既众多不可定释。故存胡本。名婆伽婆也。在舍婆提城者。辨其住处。然法身无像。不假方土所居。或言如来常在。圣行中住。而言在舍婆城者何也。释云。佛有二种。一父母生身。□□□□身佛。今就父母生身。随化所居。故言在也。舍婆提者。是中国语音。昔兄弟二人。弟名舍婆。此云幼少。兄名婆提。此云不可害 于此处学仙道。后人于中立城。即因人以为名。弟略去婆。兄略去阿。故云舍婆提城也。释论中。广解住城因缘。如来所以多住二城。为报生身恩。多住舍婆提。为报法身恩。多住王舍城。又此二城。多有聪明利智。诸大论师。如来如师子王。又有邪见重病。如来如药□□又此二城。恒常丰乐。又为护释种弟子□□□□量因缘。是故在舍婆提城也。祇树给孤独园者。共其别处。但彼城是宽广。有二精舍。一摩伽罗母堂。二祇陀精舍。故须曲指住处。只者。是波斯[打-丁+匿]王太子。名祇陀。给孤独者。是须达长者。此人好济孤贫。因人即号给孤独氏。但祇陀先有此园。须达后时。布金买得。因相尔欢□□□精舍。祇陀因树为名。须达从园受称。并存□□□□祇树给孤独园也。与大比丘者出□□□□□□具例诸众中。但举比丘。复不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比丘者。是外国语音。此方无名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是出家名字。或言怖魔是人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唱言某长者子。今日出家。虚空□□□□□□□□魔王闻之。即大惊怖。故云怖□□□□□□□□月天女问舍利弗四种食法舍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历星月因得食名为仰口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而得利者名为下口。怜国聘使。通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名为方口。和合汤药行医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食名净乞士。大者皆是无学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大人恭敬。或言徒众大。故名大比丘也。□□□□□□伽。此云和合众。四人已上。终至百千。同一□□□□□□□名和合众。千二百五十人者。举其大数□□□□□□□人有千眷属。沙然道有二百五十弟子□□□□□□□度故云千二百五十人俱也。然是等诸□□□□□□以常随佛者。释云。为报佛恩。常随□□□□□严徒众。益佛德转尊。又为听法□□□□□□云无求。何故听法。佛尚听法堂□□□□□□□□释论说。上来六句。明证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已下明发起序。但发起不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地广集有缘。或自时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使物致疑。或入三昧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食由缘升坐入。


上一章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