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陀洛迦山传




大正藏 No. 2101
元 盛熙明述
1卷

补陀洛迦山传题辞

大元丘兹盛熙明述

九州之山川。具载于书传。山海之诡奇。亦见于图记。其来尚矣。谨按。补陀洛迦者。盖梵名也。华言小白华。方广华严言。善财第二十八。参观自在菩萨。与诸大菩萨。围绕说法。盖此地也。然世无知者。始自唐朝梵僧来睹神变。而补陀洛迦山之名。遂传焉。盘礴于东越之境。窅芒乎巨浸之中。石洞嵌岩。林峦清邃。有道者居之。而阿兰若兆兴焉。自非好奇探幽。乘桴泛槎者。罕能至也。惟我。
皇元。际天所覆。均被化育。梯航所及。灵迹悉著。至于兹山。瞻拜相继肸蚃昭答。不可胜纪矣。然图志脱漏。言辞庸谬。四方不传。仆。顷因谢病。偶在海滨。恭叩灵躅。旁搜经籍。首集自在之功德。继考洞宇之胜概。若夫由心所见。光景斯彰。因缘有时。庙塔兴建。具载于篇。能游目者。不起于坐。飞神于大方之外。当知清净光明广大悲心。与菩萨无二。推恻隐之端。躬行于日用之间。非徒空言也。傥欲南询。亦必问津于此。而与善财同乘般若慈舟。共达毗卢性境。入海印之三昧。证大悲之法门。圆解脱之深因。满普贤之愿海。普令法界含生。尽登菩提彼岸者。岂虚谬哉。

补陀洛迦山传

·自在功德品第一

·洞宇封域品第二

·应感祥瑞品第三

·兴建沿革品第四

·附录第五
·观音大士赞第六
·名贤诗咏第七

自在功德品第一

释典所载。菩萨名号。如恒河沙数。不可胜计。惟观自在洋洋赫赫功德。独显乎世间。凡遇厄难。竭诚称念。稽首请命。亦往往如影响。诚由行愿弘深。大悲无碍之力也。广如藏教。今略陈之。
梵云阿哩耶婆卢吉帝。此云圣观世音。又梵云阿嚩卢枳帝湿伐罗。此云观自在。诸经所称。或单云观世音。或云观自在。或兼云观世音自在。观音三昧经。及大悲经。悲华诸经说。此菩萨。久已成佛。号正法明如来。又云。后成正觉。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。楞严经云。观世音菩萨言。我昔于无数恒河沙劫。有佛出现。名观世音。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。从于闻中。入流亡所。所入既寂。动静二相。了然不生。如是渐增。闻所闻尽。尽闻不住。觉所觉空。空觉极圆。空所空灭。生灭既灭。寂灭现前。忽然超灭世出世间。十方圆明。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。同一慈力。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。同一悲仰。由于供养观音如来。蒙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。身成三十二应。入诸国土。所谓佛身。独觉。缘觉。声闻。梵王。帝释。自在天。大自在天。天大将军。四天王。及天王太子。人王。长者。居士。宰官。婆罗门。比丘。比丘尼。优婆塞。优婆夷。女主。童男。童女。天龙。药叉。乾闼婆。阿修罗。紧那罗。摩呼罗伽。人非人等。我于彼前。皆现其身。而为说法。令其成就。令诸众生。获十四种无畏功德。彼佛。叹我善得圆通法门。授记我为观世音号。由我观想十方圆明。故观音名。遍十方界。
法华经说。若有众生。受诸苦恼。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。既得解脱。若水火雷电。龙蛇恶兽。夜叉罗刹。王难枷锁。军阵怨贼。诸难之中。能施无畏。于苦恼死厄。能作依怙。现三十二身。随类说法。地狱鬼畜生。生老病死苦。以渐悉令灭。
大悲心总持经云。若有诵持大悲咒者。即灭百千亿劫生死重罪。不堕恶趣。临命终时。十方诸佛。皆来授手。随愿往生诸净土中。能获无量等持辩才。解脱八难。灭除三毒。一切所求。无不成就。大悲总持具载别本。
藏教密乘经中所载。观自在菩萨。为莲华部主。现诸神变。忿怒则称马首明王。救度则圣多罗尊。满诸愿则大准提尊。及如意轮王。不空罥索。乃至师子吼。并毗俱胝。一髻责项。白衣叶衣。千首千臂。皆有仪轨。真言略举其名。若西天。未译番本。师传本续。真言要门。未易悉究。
今上即位之初。圣师大宝葛噜麻瓦。自西域来京师。解行渊深。福慧具足。明通三世。阐扬一乘。同自在之慈悲。宣六字之神力。上自宫庭王臣。下及士庶。均蒙法施。灵感寔多。不可备录。将非大士之应化者乎。然江南未之闻也。故略纪其实。若六字咒。师所常诵。
功德具在庄严宝王经

洞宇封域品第二

世传。蓬莱方丈。在弱水中。非飞仙莫能到。昔秦皇汉武。穷年远讨。劳神苦体。卒如捕风追影。终不得其涯涘。今小白华山。距四明不远。为圣贤托迹之地。石林水府。神光瑞像。虽在惊涛骇浪之间。航海乘风。刻日可至。故特举其胜概如左。
昌国志云。昌国州。在东大海西。星纪之次。在牵牛婺女分野。昔夏少康。封世子於越。至句践。灭吴获夫差。欲使居甬东百家。杜预云。句章县。东海中洲也。国语。以为甬句东。今州有甬东村。是也。由秦历汉。属鄮县。唐开元二十六年。以鄮县。置明州。领县四翁山。今之昌国也。五代后。改鄮为鄞。则又属鄞。宋熙宁间。创县为昌国。东控日本。北接登叶。南亘瓯闽。西通吴会。寔海东之巨障。皇元至元十五年。升县为州。
宝陀寺。在州之东海梅岑山。世传。梅福炼丹之所。释所言。东大洋海。西紫竹旃檀林者。是也。自四明陆行。东九十余里。过穿山渡。至大谢。再经嵩子渡。至昌国州。陆行七十里。沈家门止一渡至山。周围仅百里许环绕大海。凭高望昌国诸山。隐隐如青螺。东极微茫无际。日月出没上下若鉴。微风时来。雷轰雪涌。奇极孤回。非复尘世也。山茶树高数丈。丹葩满枝。犹珊瑚林。水仙紫荪。芳菲满地。金沙玉砾。的落璀璨。
潮音洞。菩萨示现之所。去寺三里。至洞皆黄砂。石洞巉岩。瞰海回顾无畔岸。人迹不及。洞上有穴如天窗。下属洞前。旧有石桥横亘。可以瞻礼。今崩废。
善财洞。在潮音洞右。亦祥异显现。岩石有罅。峭峻蹙逼中。窅叵测。其外则石崖壁立。泉溜如珠不涸。谓之菩萨泉。瓶罂盛贮。以洗目疾。
盘陀石。平广上坐百余人。下瞰大海。五更远见扶桑。五色光发。顷有一轮极大。从海涌出。真奇观也。
三摩地。在寺西偏。登山由此。有亭。曰极清净。嘉木森秀。清泉甘冽。乱石错出。有耸立者踞伏者。诡奇万状。
真歇庵。在寺后山深处。真歇了禅师。修道庵中。后圆寂立塔。
无畏石。在真歇庵前。突然方广。然峻不可陟师子岩。在无畏石侧。形如师踞。
正趣峰 灵鹫峰 观音峰

应感祥瑞品第三

尝读楞严。谓。世间旷野深山。圣道场地。皆阿罗汉所住持。故世间粗人。所不能见。是山。自梵僧启其端。而始知大士之宫宅。其信然乎哉。或因风涛怖惧而致祷。或好事寻幽而有遇。使者衔命。至诚所格。缁素夙缘。目击道存。如镜中像水中月。皆由清净心现。往往不同。自昔多失纪录。今姑存一二。俟来者继述焉。
唐大中。有梵僧来洞前燔十指。指尽。亲见大士说法。授与七宝石。灵感遂启。
日本僧慧锷。从五台山。得菩萨像。将还国。抵焦石。舟不能动。望潮音洞默叩得达岸。乃以像舍于洞侧张氏家。屡睹神异。遂舍居作观音院。郡将闻之。迎像入城。为民祈福。未几。有僧。不知何许人。索嘉木扃户刻之。弥月像成。僧不知所在。今所奉菩萨像。即此也。
元丰中。谒者王舜封。使三韩。遇风涛。大龟负舟。惶怖致祷。忽睹金色晃耀。现满月相。珠璎粲然。出自岩洞。龟没舟行。洎还以奏。上闻。始锡寺额。曰观音宝陀。自是海东诸夷。如三韩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。数百国。雄商钜舶。繇此取道放洋。凡遇风波寇盗。望山归命。即得销散。感应颇多。
崇宁间。户部侍郎刘逵。给事中吴栻。使高丽。及还。自群山岛。经四昼夜。月黑云翳。海面冥蒙。不知向所。舟师大怖。遥叩宝陀。未几。神光满海。四烛如昼。历见招宝山。遂得登岸。
宋给事中黄龟年。恭礼洞前。亲睹大士。紫金自在相。朗然坐石上。偕游老稚俱见。备作赞颂。
绍兴戊辰三月望。鄱阳程休甫。四明史浩。至此翼早诣潮音洞。寂无所睹。炷香供茶。盏浮花瑞。归寺食讫。哺时。再至洞门。俯伏苔磴。凝睇嵚空。惟乱石累累。兴尽欲返。有僧指曰。岩顶有窦。可以下瞰。攀缘而上。瞻顾之际。瑞相忽现。金色照耀。眉目了然。二人所见不异。惟浩。更睹双齿洁白如玉。于是庆快。用书于壁。庶几来者观此无疲。不以一见不见而遂已也。
又传。史卫王弥远。见茶树上示一目。盖二十年相业之谶也。
咸淳丙寅三月。范太尉。以目疾。遣子致祷洞下。无所遇。汲泉归洗目。既愈。复命子来谢。洞左大士全现。淡烟披拂。犹隔碧纱。继往善财洞。童子忽现。大士亦现缟衣缥带。珠璎交错。精神顾盼。如将示语。
绍定庚寅十月。庆元昌国监胡炜。登大士桥。礼潮音洞。倏现光明。左则月盖长者。与童子并立。一僧居右。师子盘旋。两目如电。及至善财。岩童子再现。黛眉粉面。宝盖珠鬘。森列于前。傍现一塔。晶彩焕发。众僧曰。我等云集。历年未睹。今承恩力。共觌色相。遂刻山图于石。以示悠久。
嘉定岁。僧修者。所礼大士栴檀像。偶毁亡一指。心甚懊惋。后于洞前波间浮一花。视之。乃向失像指。众尤异之。
淳祐。连岁苦旱。制帅颜颐仲。祷雨洞中。大士并童子。喜悦出迎。自是。随求辄应。
皇元至元十三年。丙子六月。丞相伯颜定江南。部帅哈剌歹。来谒洞下。杳无所见。乃张弓引矢。射洞而回。及登海舟。莲花满洋。遂惊异悔谢。徐见白衣大士。并童子像。于是。施财庄严像设。并构殿于洞上。
大德五年。集贤学士张蓬山。奉
旨祝厘潮音洞。见大士相好。仿佛在洞壁。次至善财洞。童子倏现。顶上端蔼中。大士再现。宝冠璎珞。手执杨枝。碧玻璃碗。护法大神。卫翊其前久之。如风中烟渐向锁没。但祥光满洞。如霭霞映月。见数尊小佛。作礼慰快而去。
致和元年戊辰四月。御史中丞曹立。承
上命。降香币。至洞求现。忽见白衣瑞相。璎珞被体。次及善财洞。童子螺髻素服。合掌如生。适以候潮未行。再叩再现。而善财洞大士亦在。童子鞠躬。眉目如画。七宝璎珞。明洁可数。群从悉见。
尝询诸耆老。云。自昔游者。至今为盛。若夫西域名师。王公贵人。备极精诚。有睹白衣禅定。或冠佩庄严。或千首臂。或坐立异相。有眉目俨若。亲承于咫尺。或景像缥缈。若瞻对乎绘素。至有罗汉长者。童子天龙。前后翊从。宝瓶莲花。森列乎海波。频迦鹦鹉。飞翔于香霭。或共见如一。或独见非常。变化示现。殊不可诘。若夫竭力远来。罔遇恍惚。常居其境。终不得瞻望余光者。亦多有之。

兴建沿革品第四

海峤孤绝。蛟龙呵护。自非遗世高蹈者。鲜能栖息也。草茅以为庐。术芝以为食。岁月既久。辉光焕发。致感王臣之崇重。士民之归仰。大其宫室。广其田畴。以养其徒侣。修习至道。将与山川增重。助益风化于无穷也。
梁贞明二年。日本僧惠锷。首创观音院。在梅岑山之阴。
宋元丰三年。王舜封。使三韩。遇风涛有感。以事上闻。赐额曰宝陀观音寺。置田积粮。安众修道。岁许度一僧。
绍兴元年辛亥。真歇禅师清了。自长芦南游。浮海至此。结庵山椒。扁曰海岸孤绝禅林。英秀多依之。郡请于朝。易律为禅。
嘉定三年庚午八月。大风雨。圆通殿摧。住山德韶。言于朝。赐钱万缗。七年殿成。潮音洞。无措足地。凿石驾桥。凡六年。御书圆通宝殿大士桥以赐。建龙章阁以藏之。植杉十万。是时。有田五百六十七亩。山千六百七亩。
是年。丞相史弥远。承父志。舍财庄严。殿宇廊庾备具。香灯供养。上闻。赐宸翰。并金襕衣。银钵。玛瑙数珠。松鹿锦幡。陈帅机。施钱一百六万。置长明灯。
淳祐八年戊申。制帅颜颐仲。祷雨有应。施钱二万。米五十石。置长生库接待。庄仍请于朝免租役。
皇元大德二年戊戌春。中宫。命内侍李英。降香修缮寺宇像设。明年春。宿卫孛罗。奉旨降香。赐金百两。命江浙省臣董其事。一新栋宇。供严之具。金碧璀璨。四年春。遣使魏也先等。饭僧转经。及归。以玉琢圣像献。四年。复遣大出赍彩幡缄香。降内帑二千缗。建演法堂。益修从宇。俾浙省。割官田二千亩供僧。于正五九月。讽诵祈祷。特颁玺书护持。自是。祝香赉锡。岁以为常。敕翰林直学士刘赓。制文。集贤直学士赵孟俯。书丹刻石。以彰圣化。
皇庆二年冬。
皇太后。遣使法华奴等降香。赐主僧袈裟。饭十方僧。敕浙省。赐钞八百六十八锭。买田三顷。以给佛灯长明。
泰定四年夏。中宫。遣中政同知贴闾。赐钞千锭。僧衣百八。黄金织文幡。金彩绮帛等。供圣饭僧。买田二顷二十六亩。以其入供营缮。
致和元年四月。中丞曹立。降香币及钞百锭元统二年。宣让王。施钞千锭。建石塔。高九丈六尺。
至顺二年。江西之万安陈觉和。率众化财凡八载。范铜为大士像。千尊佛。钟磬幡盖供具。今置阁上。
我朝列圣相承。信崇佛法。遣使锡予。实不能备纪。
今上践位以来。尤加尊异。祝香集福。以锡下民。络绎不绝。
谨考此寺。自日本锷兆基。真歇了禅师。道风振起。改讲为禅。继以然自得晖办至澜。而恢大基业。恩球以次相续者。曰。雪屋立。坦堂圆。蘧庵成。还庵深。鉴庵宝。小庵高。间云韶。大川济。铁脚清。古岩颛。深谷[日*奐]。无咎吉。寒岩悟。梦窗清。石屋环。寒岩举。松州基。东岩日。混溪清。白云恭。愚溪智。东州永。一山宁。次翁元。险崖遇。太虚冲。孚中信。古鼎铭。大方聘。朴翁淳。元虚照。竺芳联。所庵睿。
附录第五
长安南五台。乃观音降火龙处。灵异甚多。难以具载。
武林西山上天竺寺。自昔相传。海上浮香木现光湍。因刻为观自在菩萨像。多现祥异。士民归向。自春至冬。焚香叩礼。雨旸急难。感应如响。积有年矣。至正二十年庚子。杭城荐罹兵燹。西山祠宇尽毁。圣像不知所在。众共追慕。丞相太尉开府康里公。出金旁求。乃于草莽中得之。遂卜日。斋戒徒跣率僚佐士庶。自北关恭迎圣像。安奉于今丞相公所建。清平山之西天寺中。时圣像上。大放光明。照耀云汉。分为三道。其一。远属东方。若向补陀山者。其一。属上天竺寺。其一。径属今西天寺。一时咸睹。益加敬仰焉。
大都蓟州之境。控接澶州。有雾灵山。山谷高深。林峦清邃。古昔相传。为菩萨道场。山之上下。旧有寺宇。每岁。士庶敬礼求现当。有绵云起自谷中。洁白弥满。凝蔽天日。或变琉璃境界空洞一碧。次现蒲萄累垂遍布。光映远近。忽见白衣端正之像。陵空而立。鲜见面目。然亦往往或异。夜有天灯。或如列宿。或如爟火。联辉接焰。陵虚远来。殊不可测。山顶寒甚。涧有泉水。起落应潮。传云。潜通大海也。仆。尝游五台山。从密嘚哩室利师。获聆番本补陀洛迦山行程记始自西竺。至葛剌拶迦罗国。有灵塔。当昼夜绕道叩礼。自有告以道里方所。乃可前进。中间历罗刹鬼国。诱以声色饮食。慎勿犯之。及种种魔碍之所。但勇往毋退。复遇宝池。获饮甘露。身力增倍。备践胜境。亦莫贪恋。一心径往。渐近圣地。当有马首金刚。远来迎导。至于下岩。圣多罗尊。摄受慰喻。然后诣岩中。紫竹栴檀。森郁交荫。流泉清洁。纤草如菌。菩萨充满。观自在菩萨。常住其中。天龙围绕。行者至此。蒙宣妙法。即得开悟。凡有所求。依愿圆满。此其大略。不能具录。以是考之。则决非凡境。岂造次所能至哉。似匪此地比拟也。后至四明。屡有邀余同游补陀山者。心窃疑之。不果往也。一夕。忽梦有人谓曰。经不云乎。菩萨善应诸方所。盖众生信心之所向。即菩萨应身之所在。犹掘井见泉。然泉无不在。况此洞。神变自在。灵迹夙著。非可以凡情度量也。既觉而叹曰。嗟。夫诸佛住处。名常寂光。遍周沙界。本绝思议。何往而非菩萨之境界哉。断无疑矣。既集成传。附以天竺雾灵事迹。并以旧闻。庶显非同非异。无别无断。用祛来者之惑也。至正辛丑岁四月望。寓四明之盘谷。玄一道人盛熙明记。

补陀洛迦山传(终)

观音大士赞第六
唐王勃制
盖闻。圆通大士。乃号观音。接物利生。随机应现。向乾坤东畔娑竭海中。云涛涌金色之山。圣阁起琉璃之界。巍巍宝座。凝然居自在之身。荡荡慈容。皎若现白衣之相。身挂云罗素服。藕丝织而色映寒霜。体严璎珞同心。衣缕盘而丽晶皓雪。翠迎仙岛五云之宝盖玲珑。艳迸摩尼百宝之花冠赫奕。眉横纤黛。如海门之秋月初弯。目绀重瞳。似水面之青莲乍秀。齿排珂玉。舌莹紫檀。丹珠一点艳频婆。两脸朦胧匀琥珀。向静绿波上。圆相舒而有金毫玉毫。虚白光中。胜境现而有佛界仙界。于是。云雷吐辩。宣诸佛秘密之金言。释梵雨华。叹圣德希奇之妙事。献宝子有龙王龙女。奏乐子有天仙地仙。向孤绝回处作津梁。于浩渺波中拔急难。寻声救苦。赴感随缘。如万水之印孤蟾。似洪钟之应千谷。是以。经云。王法贼盗。水火漂焚。恶龙恶鬼。毒药毒蛇。或被人推落金刚山。或恶风吹入罗刹国。或临军阵或值雷霆。若能仰告观音。应时即得解脱。菩萨有不思议之弘愿。无尽意之神通。悲心誓救于娑婆。遗教遍临于秽土。诚以周尘周刹。普应普观。无遐无迩尽归依。有愿有求皆赴感。河沙功德亿劫难量。遥望洛伽之山。稽首聊伸歌赞。
南海海深幽绝处。碧绀嵯峨连水府。号名七宝洛伽山。自在观音于彼住。宝陀随意金鳌载。云现兜罗银世界。众玉装成七宝台真珠砌就千花盖。足下祥云五色捧。顶上飞仙歌万种。频伽孔雀尽来朝。诸海龙王齐献供。宝冠晃耀圆光列。璎珞遍身明皎洁。脸如水面瑞莲芳。眉似天边秋夜月。绣衣金缕披霞袂。缥缈素服偏袒臂。[王*(犮-乂+又)]珈珂佩响珊珊。云罗绶带真珠缀。红纤十指凝酥腻。青莲两目秋波细。咽颈如同玉碾成。罗纹黛染青山翠。朱唇艳莹齿排珂。瑞坐昂昂劫几何。化生百亿度众生。发愿河沙救鼻阿。我惭我愧无由到。遥望观音悲赞歌。大圣大慈垂愍念。愿舒金手顶中摩。观音满愿真言曰。唵阿噜力伽娑婆诃。
名贤诗咏第七
缥缈云飞海上山。挂帆三日上孱颜。两宫福德齐千佛。万里恩光照百蛮。涧草岩华多端气。石林水府隔尘寰。鲰生小技真荣遇。何幸凡身到此闲。
集贤学士吴兴赵孟俯
金碧玲珑塔影双。绮霞香雾湿疏窗。蛟人织贝为华盖。龙女献珠持宝幢。震海云雷音缥缈。弥山潮汐响舂撞。愿求示现将军相。一鼓群魔尽摄降。
一轮宝月海波澄。海上观音现大乘。剑佩鬼神来剡剡。烟霞楼观起层层。烧香使者天台客。说法高人日本僧。安得此身生羽翼。还从彼岸快先登。
江淅分省郎中天台刘仁本
缥缈蓬莱未足夸。海峰孤绝更无加。入门已到三摩地。携手同游千步沙。碧玉镜开金菡萏。珊瑚树宿白频迦。殷勤童子能招隐。共采芝英和紫霞。
惊起东华尘土梦。沧州到处即为家。山人自种三珠树。天使长乘八月槎。梅福留丹赤如橘。安期送枣大于瓜。金仙对面无言说。春满幽岩小白花。
丘兹盛熙明时图秩八叶芝同游
宝陀品畔礼慈容。满袖香吹菡萏风。海市障天番雾黑。地轮推日上潮红。悟迷不必分明暗。观照何须了色空。不涉音闻三际断。大千尘刹尽圆通。
返视何妨更返闻。须知了妄即同真。十虚影现尘沙界。万像光含刹土身。转物头头皆妙境。穷源处处尽通津。普门廓彻无边表。紫竹红蕖别是春。
灵隐住山沙门竺昙送僧礼补陀
补陀大士镇南海。弘慈广度娑婆界。三十二相应群机。眼听耳观常自在。蔼若春行陆。皎如月印空。一念超去来。触境皆圆通。东吴沙门乘愿起。笔锋倒蘸九河水。于一毫端转法花。百亿毫头显真谛。一文中现无尽身。一句中含无尽义。一文一句妙难思。了心证入三摩地。是身非相空名模。莲花舌滴香醍醐。见超文句会真说。普门有路升天衢。
豫章沙门蒲庵为升天衢赞普门品观音
一毫端现菩萨身。大悲光相离诸尘。无量句中无量义炽然常说。开迷沦。圆音遍法界。万像皆玄文。耳观入真境。眼听融真闻。言词寂灭相非有。心本无生法无咎。香风冉冉散红蕖。甘露溥溥洒青柳。普门妙境包大千。物物显示超虚玄。我愿瞻依发弘誓。利生同证菩提缘。
天台沙门全室赞普门品观音
余洪武十七年孟夏上旬。泛海游山。谛观圣境。顿见水天一色。净若琉璃。万像森罗。炳然齐现。所睹灵异。难以具陈。是故。踊跃欢喜。自不知形身在于人间世也。信知。如来说华严时。入海印三昧。岂欺我哉。偶于洪武乙亥仲冬。梦游是境。与昔无别。遂乃焚香遥礼。辄伸鄙见。说偈赞曰。
菩萨常居娑竭海。悲愿弘深无向背。分明化境沧溟东。应现诸方无不在。所证三摩地。那分西与东。突出摩醯眼。八面虚玲珑。海印发辉炳然现。悬河四辩明真宗。花开小白岩。天香吹遍界。紫竹栴檀尽作林。孔雀频伽歌梵呗。昔年亲曾海上游。露山倒卓波面浮。可是圆通真境界。白衣妙像乘莲舟。四围纵周览。浩渺难可穷。上极通汉。下瞰龙伯宫。波先潋滟吐阴火。潮音日夜号天风。云铺白银界。地布黄金沙。琉璃相间错。有若优昙花。磐陀上看扶桑日。红轮涌现犹天车。览斯妙境非实相。普门示现如梦想。幻出楼台缥缈间。宝网珠光递辉朗。闻声岂是声。见色原非色。别是一壶天智识谁能测。经行宴坐水晶宫。受用风清与月白。十圣及三贤。到此应难渡。万派洄漩任参互。潜流密布四神洲。润湿群萌为雨露。我今亲礼赞。惟垂遥鉴知。并却见闻知觉。扫除语默离微。彻底揭翻生死海。普令顿证佛菩提。
古并崇善住山雁门野衲了庵性彻洞然拜赞
补陀洛迦山传一卷。元盛熙明撰。案陶九成书史会要曰。盛熙明。其先曲鲜人。后居豫章。清修馑饬。笃学多材。工翰墨。亦能通六国书。今此书题龟兹盛熙明述。籍贯正合。熙明尚撰有法书考八卷。采入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。熙明传。原仅五篇。其王勃观音赞。名贤诗咏。皆元释所附益者。观音赞。文笔疲俗。必非子安之制。
钦定全唐文凡例。指为伪托。信然。释子无识。阑入俗文。幸熙明原书。未经窜乱。读者。分别观之可也。光绪甲申十月。吴县蒋清翊。识。


上一章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