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部




大正藏 No. 1743
唐 静居撰
1卷

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部

大安国寺沙门静居谨上
此经七处。九会。三十九品。凡八十卷第一菩提场会经六品。一世主妙严品五卷。二如来现相品一卷。三普贤三昧品。四世界成就品。两品共一卷。五华藏世界品三卷。六毗卢遮那品一卷第二普光明殿会经六品。七如来名号品。八四圣谛品。两品共一卷。九光明觉品。十菩萨问明品。两品共一卷。十一净行品。十二贤首品。两品共二卷第三须弥山顶会经六品。十三升须弥山顶品。十四须弥顶上偈赞品。十五十住品。三品共一卷。十六梵行品。十七初发心功德品。两品共一卷。十八明法品一卷第四夜摩天宫会经四品。十九升夜摩天宫品。二十夜摩宫中偈赞品。二十一十行品。三品共二卷。二十二十无尽藏品一卷。第五兜率天宫会经三品。二十三升兜率天宫品一卷。二十四兜率宫中偈赞品。二十五十回向品。两品共十一卷第六他化自在天会经一品。二十六十地品六卷第七重普光明殿会经十一品。二十七十定品四卷。二十八十通品。二十九十忍品。两品共一卷。三十阿僧祇品。三十一如来寿量品。三十二诸菩萨住处品。三品共一卷。三十三佛不思议法品两卷。三十四如来十身相海品。三十五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。两品共一卷。三十六普贤行品一卷。三十七如来出现品三卷第八再重普光明殿会经一品。三十八离世间品七卷第九逝多林会经一品。三十九入法界品二十一卷。
题云大方广佛华严者。大方广法也。佛华严人也。又大以体遍为义。方广用周得名。依体起用名大广。佛者证说之人。华严修因严果。经诠彼义。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。此经总七处九会三十九品。共八十卷。
初会在菩提场阿兰若法。经有六品。明佛果德。毗卢遮那初成正觉。十方众主如大自在天王。并菩萨等。共四十众。同类眷属。各刹尘数。咸至会中。故有世主妙严品海会既集。佛现真仪。则有如来相品真相离相。非小菩萨之所能观。故普贤大士。入自在定。证佛境界。则有普贤三昧品佛有依报。就依报中。先辨能具因缘。则有世界成就品次明所依刹海。则有华藏世界品依报既彰。宏丽正果。属在尊严。故有毗卢遮那品又此第一会。为信乐之境。
第二会不离菩提场。受龙宫请。名普光明殿会。经有六品。辨信者之心。佛应众生。先现三业。约身业以立称。则有如来名号品约语业以阐教。则有四圣谛品约意业以警众。则有光明觉品欲生正信。先须正解。故有菩萨问明品解而不行。如说食求饱足。以立行以解解。故有净行品因行以成德之。为众善之元。故有贤首品此第二会虽明正信。未立慧根。如彼轻毛随风无定。
第三不离菩提场。受天王请。升忉利天宫会。经有六品。生正慧根。升忉利天宫。化主赴众。忉利天宫偈赞品助化赞德。此之二品。当会由常。十住品。辨住中之解。梵行品。明住中之行。发菩提心功德品。彰住中之德。此之三品。当会正说。明法一品。当会进。此会正慧既明。
第四不起菩提场。升夜摩天宫会。经有四品。托彼慧根。生其正行。升夜摩天宫品。应物合如。夜摩宫中偈赞品。德无不备。此之二品。当会兴。十行品。正辨成行。十无尽藏品。摄行进。此后会。虽立根茎。而枝叶未布。
第五不起菩提场。升兜率天宫会。经有三品。明回向愿。遍众生界普荫无。升兜率天宫品。明于佛有感必。兜率宫中偈赞品。表于众无德不称。十回向品。即当会正说。言回向者。回自向他。回小向大。回事向理。由三回向。证彼三身。前五会。住极三贤。
第六不动菩提场。应他化自在天宫会。经有一品。登于十圣。明十地住。又贤者善也。圣者正也。所言三者。十住为下贤。约慧断以标名。十行为中贤。约修进善以立称。十回向为上贤。约自利利他为胜愿。故有三贤矣。然地有生成之义。表此无漏圣智。能生菩萨成佛果德。故如地也。背凡登圣。断障证真。创生佛家。故名欢喜。二离垢地者。净修三业。如火炼金。离误犯戒垢。故名离垢。三发光地者。修证禅定。能现神通。发妙慧光。故名发光。四焰慧者。定能起慧。以三十七品无漏慧火。烧烦恼薪。故名焰慧。五难胜地者。真俗二智。行相牙违。合令相应。故名难胜。六现前地者。般若正智。了十二因缘。拔无明根。入三解脱。法空真理。明现在前。故名现前。七远行地者。常住三昧。不碍起用。出过有无。下位莫测。前之六地。人天二乘犹许共行。今此独起。故之远行。八不动地者。证无生忍。不为相用功行所动。蒙佛七劝。因起十身相作。及十自在。法驶流中任运而转。不假作意。故名不动。九善慧地者。前证法体。今此起用。专学法王。宴寝语默。具四十无碍辨之众生相。为大法师。无求不应。故名善慧。十法云地者。大法智云能隔尘惑。诸佛法雨悉能受为。复以法雨遍属群品。故名法云。又初二三地。同人天行。四五六地。同二乘行。第七一地。同大乘行。八九十地。入一乘行。故有十圣矣。
第七不动菩提场。重会普光明殿。经有十一品。前明三贤十圣。行位将终。今此因圆果满也。十定品。修十三昧。证有即非有。十通品。十慧发明。知空即不空。十忍品。定慧均平。空有一贯。阿僧祇品。能数既多。算不可及。明之德广也。如来寿量品。竖穷来际。菩萨住处品。横遍十方。此上六品。并是菩萨地位功德。即等觉因。成下之五。文理双融。妙觉果满。将成妙觉。先证妙法。故有佛不思议法品妙法既立。必成妙身。故有十身相海品大相既。次明好德。则有随好光明功德品津梁既备。济渡为功。益物无偏。则有普贤行品普贤在心。须呈果相。则有如来出现品。
第八不离前处。再会普光明殿。经有一品。名离世间谓前七会。以差别法。而生其解。当会约仗解成圆融行。所以普慧菩萨起二百问。普贤菩萨二千行答。虽修诸行之法。无性非相。既迁恒在世间。名离世间。
第九不动寂灭道场。而现逝多林会。经有一品。名入法界谓前离世间。今入法界明证也。佛入师子频申三昧。欲令大众顿证普门故。所以文殊大士出善住阁。行化南方。于福城东古佛塔所。会进多众。发菩提心。唯有善财童子。历一百一十城。遇善知识。各得三昧解脱门。终至普贤菩萨。于一一毛端。顿证解脱。含同果海。
又此九会。第一会举所信之佛。第二会能信之心。第三会依信生解。第四会依解起行。第五会依行发愿。第六会三贤位极。圣地将登。第七会中摄因成果。第八会有无双泯。非真妄之可分。第九会境智一如。岂筌蹄之所及。又总言之。初会举依正两报。为所信佛。第九会明其信者。能成佛人。则初末两会。合是一义。则题中佛字也。从第二会至第八会。则彼佛因。则题中华字也。因有阶降。故中七会以之。果无分限。唯一佛以证之。严者以愿行之华因。严彼法身之佛果也。又佛华严是能传法之人。大方广是所传教之法。以法成人。先云大方广也。以人传法。故云佛华严也。人中摄因成果。唯佛也。法中摄用归体。唯大也。大是所证之法界。佛是能证之大智。佛之与大如光空。空外无光。大外无佛。空光一体。佛冥契不可分也。心缘莫到。言说不及。能诠此义。故以为经。此乃因理故成教。因教以见理。经云。如因日光照。还见于日轮。因佛智慧光。见佛所行道。以佛常故。经法亦常。所以然者。未曾有日舍于光明。经云。阎浮提人。隔须弥山。见日出没。日中住者。常随于日。无有出没。凡隔无明。见佛隐现。诸大菩萨常随于佛。无有隐现。日轮是体。光明为用。未曾有体而不具用。由有光用。行者见道。所作成办。佛法亦尔。演法为用。未曾有佛而不说经。由闻思法。知出离道。修戒定慧。悉得成就。经云。如有大经卷。量等三千界。在于一尘内。一切尘亦然。有一聪慧人。净眼普明见。破尘出经卷。广饶益众生。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。但文义深。难可备陈。随分见闻。滥为称赞。傥一句一偈。与理相应。伏愿。福祐无疆。上资圣寿。
贞元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安国寺沙门静居进上
辛酉秋七月初三日依高山寺古藏内所传本书写之初六日一校毕
西山梅村住庵善妙寺道栋书


上一章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