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73章 休哥出现
天色大亮之时,李中易已经驻马于博州城西五十里的状元岭上,俯瞰着行军中的部队。
已经完成全军驮马化的李家军,个个都配备了一人双马,行军速度可谓是快得惊人。
只见,铺天盖地的赤色军旗下,行军中的铁甲洪流,宛如五条红色的巨龙,势不可当的气吞万里如虎。
楚雄接过单筒望远镜,机灵的提议:“爷,赶了大半夜的路,喝口水吧?”
李中易摆了摆手,凝视着山下的滚滚红流,心潮起伏不定。
眨个眼的工夫,前半生即将过去,李中易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家底,如今全都摆到了台面上,跃马中原正当其时。
和朝廷的决战,比的是谁的刀子硬,而不是所谓的大义名分,为了加快行军的速度,减少大军的累赘,李中易也就没有带上柴熙让和杜沁娘。
在博州战役胜利之后,由于柴熙让拥有监国的名分,就等于是给了各方来投的势力,一个大大的脸面台阶。
客观的说,各方势力直接依附于李中易这个逆贼,在利益的本质上,其实没啥大不了的。
但是,读书人的嘴毒,将来应景的时候,肯定会被骂个半死,让你气得吐血,却毫无办法。
柴熙让存在的价值,就是让各方势力放下心理上的包袱,把投降或是归顺的恶名,变为顺天应命的美德。
既当表子又立牌坊,这种掩耳盗铃的行径,必将一直流行下去。
起初,在李家军中,很多人不理解李中易安排柴熙让作监国的决策。
大家议论纷纷,说啥的都有,主流的意见是:主上打下的江山,就该主上做皇帝嘛,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儿,凭什么登上了宝座?
等到博州战役的狂胜之后,李家军的声威大振,附近的各方势力纷纷来投,军中的杂音也跟着消逝无踪。
道理是明摆着的,李中易治军一向是在精不在多,李家军的战斗力固然十分强悍,缺点也是十分的明显:兵力偏少。
算上此次吞并的两万多原禁军战士,李家军的战兵数量,充其量也就只八万多点而已。
偌大的中原地区,星罗棋布的散落着千余座州城和县城,如果每座城池都需要派兵马去攻取,那要消耗多少钱粮和精力?
智者所不为也!
所以,李中易扯起柴熙让的监国旗号,挡在前边打掩护,目的是减轻攻略中原的各种成本。
如今看来,扯起监国的虎皮,还是非常管用的。李家军在夺取了博州之后,不费吹灰之力,短短的半个月之内,仅靠军威的震慑,便迫使各地的官绅们又献来了两百万石粮食,以及近一百万贯钱,这是何等了得的巨大收益?
炮兵,那是李中易的心肝宝贝,这些青铜的大杀器,绝对不容有失。所以,李永堂的炮军,一直跟随李中易的中军推进。
在炮营的车队四周,全是武装到牙齿的近卫军,中军的斥喉加了双哨,已经撒出去一百多里地。
李中易下达了严令,只要有一个活着喘气的战士,就不能允许敌军扑向炮营的阵地。
炮军也不是没有缺点。由于官道的年久失修,前几天又下了大暴雨,道路异常的泥泞难行。
重达两千多斤的12磅炮,车轮经常陷入泥坑之中,时不时的需要马拽人扯,这就严重拖慢了行军的速度。
与此同时,几百斤的骑兵式6磅炮,在四匹马的拖拽下,就显得灵活了许多。哪怕6磅炮的车轮,也掉进了坑里,只需要十名士兵在后边推上几把,很容易就可以被拉泥坑。
“唉,要是有大量的水泥就好了呀。”李中易暗暗的叹了口气,火炮的威力固然巨大,可是受道路状况的影响,也异常之深。
自从,秦朝之后,历代王朝都不重视驰道的建设。从初唐到中唐的安史之乱前,因为战马数量不少,骑兵也算是强大,修不修驰道,影响还不算是特别的恶劣。
最可恨的是,奉行强干弱枝的北宋朝廷。由于大宋朝的重商主义,财政收入也高得惊人,养了高达百万的官军,看似兵强马壮。
然而,政事堂的诸位相公,只顾着优遇士大夫,却忽略了大宋没有稳固马源地的基本战略劣势,一个个都躺在金山上享福,居然不修筑快速增援北方和西北的战略公路。
客观的说,幽云十六州的丢失,确实让北宋失去了战略屏障。强干弱枝的军事部署,其实也无大错,众所周知,地方军阀坐大,绝非好事。
然而,如果北宋朝廷不是文恬武嬉,而是采取积极防御的各种措施,大力修筑国防驰道,就可以迅速集结重兵于河北的坚城之中,从而有效的遏制女真人的南下。
李家军如今已是一支准近代化军队,而且,由于青铜火炮的提前横空出世,整个大军对于道路交通的要求,也就和传统的封建军队,有着本质的不同。
别的且不去多说了,单单是《战争与和平》里边呈现的老欧洲的平整道路状况,就已经让李中易羡慕不已。
就在李中易准备下岭继续赶路的时候,一骑快马突然飞奔而至,他不由停下上马的动作,站在原地等待很可能不怎么好的军情。
此次出兵西进,李中易始终有个预感,他的老朋友耶律休哥一定会出现的。
“禀主上,契丹人来了,耶律休哥亲率十万铁骑,沿着海边的近路,直扑咱们的平卢而去……”
李中易看了眼咬牙切齿的楚雄,他不由微微一叹,契丹人直到临近平卢的时候才被发现,他即使脚去思考,也完全可以想象得到,朝中出现了勾结契丹人的大汉奸!
“好,很好,休哥不愧是契丹的第一名将,眼力很准,也抓住了战机。他在这么关键时刻的围魏救赵,还真的是击中了老子的要害。”李中易笑眯眯的眺望着东边的方向,高高的翘起了嘴角。
一旁的李延清,尽管没有去看李中易,他也是暗暗叹息了一阵子:主上力排众议,执意设立参议司,那简直是神来之笔。
参议司的那帮子参议们,平时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,活像是吃干饭的闲汉。然而,参议司却充分发挥了集思广益的特长,把战场变成了专业人士的半透明棋盘。
PS:还有至少一更,求赏一张月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