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03章 经略巴蜀之始

        找到了新的入蜀通道?虽然是水路,并且还需要进行实地勘测,证明的确能够得以让大军通行,无疑是一个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好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入蜀的栈道当然还需要继续修,只是证明水道能够利用之后,修栈道的工程就不用那么赶了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勘探那条水道需要时间,最短也需要两个月左右。

        吕武召开了一次特别的会议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如水道可用,入蜀之军不可为一‘旅’,或可增至三‘师’。”吕武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三个“师”的汉军就是两万两千五百名士兵,看似好像是有点少,取决于巴、蜀、汉中那边各势力的军事实力,老实说实际上是有点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历史舞台上活跃的几个诸侯国,也就是近一二十年来用兵的数量越来越多,不然之前用数千兵力相抗衡才是常态,只有一些有限的强国才能动用过万以上的兵力,能拉出三万以上大军的诸侯国满打满算也就四五个,可以动用十万以上大军的诸侯国仅仅是晋国和楚国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汉国要对汉中、蜀地、巴地动用两万两千五百规模的军队?解朔的脑子赶紧开动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王上,如此一来需动用两万熟悉水性之民伕。”解朔还要感谢是依靠水路给大军维持后勤方面的供应,要不然需要动用的民伕会更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这一点,解朔有了一些联想。

        用水路来维持后勤供应可以减少人力上的需要,那么是不是能够针对各区域的水系,部署接下来东出的战略呢?

        必须要说的是,解朔的这个想法有点不切实际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每一条水系都能提供大军方便,历史上的几个王朝为什么要专门搞运河?

        事实上是,绝大多数天然形成的水系,它们绝对不可能全程能够提供舟船行使,有些是河段过浅,也能是植物纵横交错,更可能是河中有礁石,甚至还能是水流湍急外加密布礁石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了,运河不止是将两个天然河系挖通的作业,其实是需要将天然水系进行改造。

        民间用途还能凑合一下,使用于军事用途则是绝对马虎不得。

        吕武现在担忧的就是西汉水河系需要改造才能投入使用,更怕需要改造的河段太多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旦西汉水需要大肆改造,耗费的人力物力绝对不会比修建栈道少,可能在耗时上也会比修栈道更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勘探西西汉水的重任被交到了少府这个部门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府是什么玩意?在汉国就是管营造的一个机构,他们直属于君王,其余官员无法下达任何指令。

        汉国的少府是一个人员非常庞大的部门,其实并不是归于国家体系,算是君王的个人“财产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府现如今管辖着之前阴氏的大部分产业,包括冶炼业以及制造业,下辖奴隶的数量超过八十万之多。

        目前的少府令是成甲,而成甲之前是宋彬的副手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能换一个身份的话,其实宋彬会更愿意担任少府令,不是作为上将军。

        原因?阴氏化家为国之后建立汉国,上将军是公职,少府令才是君王的家臣。另外,从实际的权柄方面比较,少府令的权柄实际上要比上将军更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汉国,少府令不但能管营造,他们还拥有“国防军”之外的一支常备军,硬要给个称呼就是“君王私军”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心里再怎么着急,吕武也不得不用最多的耐心来进行等待。

        终于在两个月零八天之后,西汉水的状况得到总结,汉国只需要改建其中一段长度约一里的河段,能够使西汉水变成汉军入蜀的通道。

        需要改造的河段,主要是河床太浅了一些,舟倒是能够通行,但是吃水深一些的船则会搁浅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条西汉水其实是被群山包围,并不是处在什么开阔区域。这边的山都不是什么名山,也就是当地人随便给取了名字,并不见于任何历史片段。

        吕武后来才知道西汉水其实跟“陈仓”有点距离,并不是能够直接在“陈仓”附近进行登陆。

        西汉水的源头在“西犬丘”,以汉国的行政划分就是“陇西郡”境内。

        吕武还不知道一点,日后这一条河系会被命名为“天泽水池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是用“水池”来命名,但它真的不是什么湖泊性质,河面的宽度也不是太宽,主要是有相关的政治意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左近并无人烟,动工无需忧虑暴露。”成甲来汇报抽调人手前往改造河床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水利这种事情,汉氏子姓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来积累经验,尤其是“长渠”开始修建之后,更是累积起了足够多的水利相关的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跟成甲一起来的还有安生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叫安生的人追随吕武已经二十七年之久,原先主要是负责农桑,一再参与对水利的修建,挖掘出了水利方面的才能,“长渠”开始分段修建之后,他担负起了其中的几个河段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修建水坝需耗时半月,期间若无水汛,挖掘半月便可成。唯有忧虑之处,恐被下游得知。”安生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个“天泽水池”的总长度其实不长,也就三十来里而已;西汉水的总长度就有点长了,一共超过了两千里以上的长度,经由的区域非常多。

        西汉水还有一条支流叫“白水”,昔阝、平周两国的地盘就有在白水边上,一旦西汉水和白水的水位降低,两国不可能完全没有察觉到。

        吕武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一点,看待事情不用过多去注重“过程”这个步骤,只需要关注“结果”也就好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臣下进行事无巨细的汇报,无外乎就是让君王明白干什么事情会存在什么风险,再来就是记住自己的功劳。

        河段需要改造是吧?吕武同意并签发命令,一旦出了什么事,责任也要挑起一部分。这个在当前时代很是合情合理,才不是后面那种送死属下去,黑锅属下背,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领导的时代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尉开始向各个郡县下达了征召文书,再由郡县的郡尉和县尉落实来自中央的命令,比如挨家挨户通知谁得到征召了之类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,右相崔杼也签发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,哪个郡需要准备多少种类的物资,哪一种的物资又有多少,等等很多的事项。

        既然已经确认西汉水可以作为入蜀的通道,汉国首要就是打造一批舟船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批大批的人得到征召命令,除了士兵和民伕之外,就是工匠被大批集中到“陇西郡”那边。

        士兵和民伕到了地方立刻变成伐木工,他们弄来了适合的木材,交给专业的工匠打造成为舟船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各种匠人方面,汉国的数量绝对是冠绝于各个诸侯国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有太特别的原因,无非就是吕武知道各种匠人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高低,很早就不断进行搜罗,后来又尽心尽力培养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不是每一位匠人都会打造舟船,汉国对于打造舟船的匠人培养其实也不怎么重视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有办法的事情,汉国境内也就大河与渭水算是两条大河系,大河实际上大多数河段不适合用来水运,渭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。

        所处的环境会决定一个国家在某个“专项”上面的投入,汉国能够利用的水系不多,没有特别去重视舟船建造,着实是太正常不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攻汉中先期,舟数量不得少于三千,船不低于五百。”吕武为了计算这些没少劳心劳力。

        舟的制造没什么大难度,要是不讲究一些,木排捆绑结实了,其实也不是不行。

        船也不是什么大船,长八米、宽四米五也就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汉国的技术储备并不是无法造出长二三十米的大船,着实是入蜀的这一批船只,真心没有那个必要啊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等级的“船”其实不能叫船,称呼“艇”更合适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打造那些舟船需要耗时约一年三个月,征召起来的民伕和工匠可以先各归各处,入蜀序列的军队则是要操练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批入蜀汉军,他们其实不用刻意操练舟船作战技巧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,水战什么的,当前玩得比较溜也就楚国和吴国,其余诸侯国连像样的水战都没有历经过。

        入蜀汉军需要的是先把游泳给学会了,不用在水里多么能打,掉进水不会淹死就行。

        最为重要的是,他们赶紧把乘坐舟船给适应起来,别搞得到时候达成舟船行军走一路吐一路,晕乎乎上了岸再任人宰割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编甲之事,如何?”吕武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汉中和蜀地是个什么情况?地形方面就是山地居多,担负入侵任务的汉军将不会大批列装铁甲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士兵不穿甲,面对远程武器的攻击时,失去甲胄的防御会产生极大的伤亡,轻便的藤甲就成了选择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成甲汇报道:“已编甲五万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正儿八经的藤甲制作起来并不简单,少不得过桐油的一道工序,并且从制作到成品的周期并不短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府制作的藤甲没有那么正经,能保证防箭的防御力,使用周期则是不会太长,穿着估计也不会怎么舒服。

        吕武已经命人实际试验过,一套铁甲在那边,放着不保养也就半个月的功夫,铁甲会开始生锈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是地形地理环境决定了的事情,空气里的水分子太多,气候湿润就会让铁甲的保养变得非常麻烦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独独是铁甲遭遇到了难题,皮甲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去。

        皮甲要是水份过多,不但会变得软绵绵,它还会出现一种自我“膨胀”,导致该有的防御力下降速度无比之快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啦,别看历史上很多蜀军大多不使用铁甲或是皮甲,并不是当地的政权在财力方面不足,其实是采取“更适用”的道理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铜甲?家里有再多的矿,着实也是经不起那么造啊!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足够重视的关系,汉国关于蜀地那边的情报收集得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如今古蜀国正在与昔阝、平周二国交战,战事的爆发地点在大江上游周边。

        无法得知确切位置,还不是那边根本就没有城池,再来是没有能够作为“地标”的名山。

        说是三国两个阵营的大战,其实三方合起来的兵力还不到一万,分成两个阵营在山林里面打打停停,大多数时候玩的是“游而不战”这种战术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挺能理解的。没有必须防御的城邑,空间方面不够开阔,会战真心是打不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汉国这边,吕武首先提出了军事思维方面的问题,提醒即将入蜀的各级军官,入蜀之后不能拿“中原”那一套在蜀地去用。

        什么堂堂正正列阵交战,蜀地那边的军队估计是没有这种概念的吧?

        汉军入蜀之后就只有一个打法,攻打各个政权必救的城邑,优先抢到立足点,再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,力图完成围而歼之的战略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让各级军官更加了解,吕武特别让人去收集楚国跟吴国历来的交战案例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吴国并不是靠硬实力抗衡楚国,玩的就是游击战的战法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书上学来终觉浅是一种必然,吕武只是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,好在遭遇到什么事情之后不至于连个对应的方法都拿不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到时候汉军展开对蜀地的入侵,还是需要他们自己用脑子去应对所会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。

        总耗时将近一年半的各项事宜准备就绪,汉国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,中原以及南方并没有被摁下暂停键,只是汉国仅仅关注,没有去进行太多的干涉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来到新一年的夏季,吕武准备要前往“陇西郡”为入蜀大军壮行之际前,有来自“河东郡”的急报,说是士匄没有事先打个招呼,带着约五千左右的护卫力量直接入境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士匄这是要入侵汉国吗?并不是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范国现在的状况非常不好,都城“新郑”直接面临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威胁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则说了,哪怕是士匄亲自率领,只有五千范军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汉国有自己的边防体系,五千范军突袭之下也许能攻占汉国的一些“邑”或“邦”,接下来就该面临汉军的重兵合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范王邀韩王、荀王将来‘长安’拜访?”吕武知道士匄急了,可能中行吴也有点急,韩起则是被拉来凑人头的。

上一章
目录